本篇文章3754字,讀完約9分鐘
面向“十四五”,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校企深度合作正成為企業突破核心技術難題、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重要突破口,也成為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科研經費來源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毫無疑問,國家層面的頂層支持,將極大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于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事實上,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僅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打通高校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機制。
于青島而言,高校院所與本土企業實現供應鏈合作、盤活沉淀產能和科研成果轉化,為青島高質量發展增磚添瓦、加油鼓勁,也助力打造成高成長、高技術、高附加值企業成長的“集聚區”。
作為傳統制造業大市,橡膠輪胎產業是青島重要的產業集群之一,正加快向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邁進。而作為一家植根于青島的企業,賽輪集團自成立之初,就以“做一條好輪胎”為己任,通過不斷發掘、引進高端專業人才,完善對全球優秀人才的梳理排列,搭建人才梯隊。通過校企合作,賽輪集團聯合青島科技大學等承建了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橡中心)、國家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加快實現人才與技術對接,推進產業融合,為國家和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共同建設實驗實訓基地,開啟校企合作新模式。
“雙向”賦能,賽輪與青科大締結的“緣分”青島科技大學是橡膠專業綜合能力最強的一個高校。學校建校之始,作為化工部直屬高校,就是為國家的橡膠化工工業服務,與行業的結合非常密切。依托橡膠學科優勢,青科大以平臺思維打造“政、產、學、研、資”五位一體、高度融合、O2O聯動的化工橡膠行業生態圈。師生創新實踐“不找校長找市場”,以“接地氣”的方式尋求發展,加大收益激勵、實施股權激勵、強化績效激勵等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力度,走出了一條政產學研融合、協同創新實踐的科技成果轉化之路,創造了社會廣為贊譽的“青科大模式”。青島科技大學與橡膠產業、橡膠企業的情緣融為一體,難以割舍。而賽輪集團就是通過青島科技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而上市的公司當中的佼佼者。
國橡中心主任、賽輪集團董事長袁仲雪從1988年就在青科大(原稱青島化工學院),負責科研項目轉化工作。30多年的時間,袁仲雪和一幫老師們從高校出發,將高校實驗室里的項目、科研成果轉化成了產品、企業,最終形成了產業鏈。如今,青島圍繞橡膠產業,以賽輪集團為代表聚集了一批中國先進的橡膠輪胎業的優質企業,樹立了“世界橡膠看中國,中國橡膠看青島”的地位。袁仲雪認為,學校開明的創新創業政策環境,為校辦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校辦企業的發展壯大又反哺了學校的學科建設,這種良性循環將助推我國橡膠輪胎行業實現復興和跨越式發展。
以“做一條好輪胎”為己任,賽輪集團堅持產學研結合,與青島科技大學建立長期科研合作關系,為科研院所、國內外技術專家等提供實驗和研發平臺。
青島科技大學在賽輪集團發展壯大過程中提供了重要支持和發展平臺,助推賽輪集團逐步成長為在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輪胎企業,體現了企業與學校共同的使命擔當,這既是關于產學研體制機制創新探索的落地,也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戰略舉措和具體實踐。按下制造“加速鍵”,為校企合作創造“青島樣板”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與之相反的是,我國目前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出現了高端產業低端化的局面。
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高校則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加強校企融合,是打通產學研通道、以創新蓄積發展勢能的關鍵。隨著我國高??萍紕撔履芰Σ粩嗵嵘?,校企合作承擔起了探尋基礎研究的“排頭兵”的作用。
“基礎研究已經成為跨國企業維系原創能力、實現專利和標準布局的重要舉措。只有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才有望占領行業科技制高點。作為橡膠輪胎行業,未來要發展,必須要有理論的研究,要有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究,這樣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賽輪集團董事長袁仲雪提到。
多年來,賽輪集團在專注自身基礎研究的同時,著力加強同高校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為打通創新源頭與實現成果轉化一整條產業鏈,賽輪集團聯合軟控股份和青島科技大學承建了國橡中心、國家輪胎先進裝備與關鍵材料工程實驗室等國家級技術研發創新平臺,為橡膠行業的產學研一體化整合發展,提供了有益實踐與成熟經驗。經過在基礎研究領域多年的積淀,如今,國橡中心在裝備、軟件、新材料、互聯網等領域都開始發力,而所有成果轉化最后都集中在輪胎這個產業鏈條上。
而在確立了“以產學研融合為基礎、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的戰略發展路徑后,國橡中心形成了從上游化工原材料、天然橡膠、合成橡膠、智能裝備與軟件,到下游輪胎生產、輪胎全球銷售、廢舊橡膠循環利用的全產業鏈閉環,完善了橡膠輪胎行業體系。
如今,產學研融合的成果正在國橡中心不斷涌現。“液體黃金”輪胎、世界最大63吋巨型子午線輪胎等一大批刷新國內甚至世界記錄、實現“從0到1”突破的科研成果便是最好的證明。以“液體黃金”輪胎為例,過去橡膠輪胎行業長期受到“魔鬼三角”難題的困擾,即輪胎的滾動阻力、抗濕滑性能、耐磨性能等三個指標不可能同時改善,如果要改善其中一到兩個性能指標,其他性能指標必然變差。
為此,國橡中心的怡維怡橡膠研究院研發了世界首創化學煉膠技術,用化學合成的辦法,解決了困擾輪胎行業多年的“魔鬼三角”難題。而賽輪集團重點進行了EVEC在綠色輪胎方面的應用研究,生產出了“液體黃金”輪胎,經世界權威檢測機構測試,其滾動阻力和濕地抓著力指標均達到歐盟標簽法規AA級(最高等級),且在原材料選用、生產制造、產品使用和循環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內突破性地實現了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如今,在國橡中心就地轉化的科研成果項目呈現出了紛至沓來的喜人態勢,正是校企合作融入城市發展戰略的有力見證和生動縮影。
人才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主體,從注重解決方案轉向注重人才引進,國橡中心已成為開展技術創新、推動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陣地。
目前,國橡中心聚集了四千多名研究人員,研究方向包括裝備、智能制造、輪胎、材料、互聯網、化工等,行業專家占全國橡膠行業一半以上。
通過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探索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機制,賽輪集團與青島科技大學構建起了新型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以及高等教育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機制,為校企合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模式。
總資產已超過200億元的賽輪集團,年營收超過150億元,全球雇員超過1.2萬人,經營規模居同行業全國第3位,世界第16位?;谌瞬艃瀯菖c企業發展訴求的融合,賽輪集團深拓輪胎基礎研究科研項目的研發與成果轉化,不僅壯大了自身的發展實力,也有力賦能城市經濟發展,如“橡鏈云”工業互聯網的推出,便是賽輪集團在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愿景之下,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有益探索。
布局工業互聯網,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進入實踐生根階段,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制造業升級的運行系統,是中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關鍵期的核心。
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工業互聯網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規模約為2.5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將超過11%,工業互聯網正在賦能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代。
而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雄厚的青島,也提出了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發展目標,力求以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城市進位爭先。工業互聯網不但是青島換道超車的抓手,更是城市蛻變的密碼。
其中,賽輪集團在三次迭代信息化技術之上,融合近20年來的實施和建設經驗所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橡鏈云”平臺正在集聚成勢,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連接正在有效實現。作為“全球首個著眼于垂直行業,立足于橡膠行業產業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橡鏈云”發揮行業產業鏈平臺、先進制造業模式經驗、企業信息化支撐能力等優勢,貫通產業鏈上下游上萬家合作伙伴。
目前,賽輪“橡鏈云”平臺已沉淀成熟軟件產品和橡膠行業解決方案達近百套,并集成了ERP、CRM、PLM等主流企業管理軟件,是在工業互聯網大背景下的一次實踐,真正達到了全鏈接的智能制造,為工業互聯網注入發展新動能。
基于“橡鏈云”,賽輪還構建起模塊化、標準化、平臺化的快速推廣復制能力。
在“橡鏈云”這顆工業大腦的指揮下,賽輪集團大幅減少建廠時間、建廠成本與用工人數,在企業向著實現智能制造的目標穩步邁進的同時,也為輪胎行業智能化升級樹立起了標桿。
作為國家推進制造業兩化融合與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引領者,賽輪集團曾先后獲批國家工信部輪胎行業首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企業等榮譽。乘工業互聯網大勢,緊抓新發展格局下的機遇,為賽輪集團的后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征程壯闊,新時代的召喚催人奮進。
未來,賽輪集團將繼續深化與科大合作,專注于橡膠輪胎技術和服務的開發應用,以“做一條好輪胎”為使命,以“產品就是人品”作為質量理念,立志成為在世界范圍內受尊敬、被信賴、有影響力的輪胎企業。